大家还记不记得几年前,特朗普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那几场“世纪会晤”?又是新加坡握手,又是板门店跨线,那场面,简直比好莱坞大片还抓人眼球。当时全世界都以为,这俩“政治强人”的个人友谊,真能给半岛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。
可2025年的10月,这场“兄弟情”似乎是彻底凉了。
自打特朗普上台,他那股想见金正恩的“执念”就没停过。最近访问韩国,当着总统李在明的面,他就公开喊话,说只要金正恩愿意见面,他非常乐意推迟自己的亚洲行程。临走前还补了句,说愿意为了金正恩重返亚洲。
这姿态,放得够低了吧?简直就是“在线求约”。
但朝鲜那边呢?始终不为所动,连个客气的回应都懒得给。
这下可把特朗普惹毛了。一次次示好,换来的全是冷脸。这位在商场上习惯了“交易的艺术”的大佬,感觉自己被“放了鸽子”。于是,他决定不玩“软”的了,准备来“硬”的。
说起来,特朗普对金正恩的这份“执念”,确实有年头了。
2018年的新加坡,是他们的高光时刻。那是朝美两国在任领导人历史上第一次坐下来。特朗普需要一份“诺贝尔和平奖”级别的外交成绩,金正恩则需要国际舞台的承认和放松制裁的希望。两人一拍即合,签了份联合声明,气氛好得不得了。
但好景不长,到了2019年的越南河内,问题就暴露了。
河内会谈为什么崩?说白了,就是双方要价没谈拢。美方要求朝鲜“完全、可验证、不可逆地弃核”(CVID),一步到位;而朝鲜则希望分阶段走,你先解除点制裁,我再拆点设施。
结果就是,特朗普拂袖而去,连午饭都没吃。金正恩估计也是坐着火车,憋了一路气回去的。
那次“不欢而散”,成了两人关系的分水岭。尽管后来在板门店又短暂见了一面,握了握手,但那更像是特朗普一次临时的“政治作秀”,实质性的僵局根本没打破。
时间快进到2025年。特朗普重回白宫,他似乎忘了河内的不愉快,一心想重温新加坡的旧梦。
他不仅自己喊话,还给韩国总统李在明“下命令”,说“我想要今年见他。” 这潜台词很明显:你(韩国)得想办法帮我安排一下,重现当年的“历史性会面”。
可特朗普似乎没搞清楚,六年过去,朝鲜没变,但朝鲜手里的牌,和看世界的眼光,全变了。
今年7月,金正恩的妹妹,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金与正,发表了一篇谈话。这篇谈话,基本就是一盆冷水,直接泼在了特朗普脸上。
金与正说,朝鲜“不可逆转的拥核国地位”以及地缘政治环境,都发生了“根本变化”。她直言不讳地表示,朝美会晤,现在只是美方单方面的“希望”。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
第一,别再提“无核化”那套老话术了,我们的核地位已经是既定事实,你得承认。 第二,现在的世界格局变了,我们不是非你不可。 第三,你想见我哥?那只是“你”想,我们可没这打算。
这已经不是暗示,这是明示了。
特朗普可能很困惑:我这么有诚意,你为什么不理我?
原因很简单,金正恩在2019年河内“上过一次当”后,就已经看明白了。
朝鲜的态度,早在2019年10月(河内崩了之后)在瑞典举行的工作级别会议上就表明了:除非美国彻底放弃对朝鲜的“敌视政策”,否则免谈。
什么是“敌视政策”?在朝鲜看来,美国在韩国驻军、天天搞联合军演、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,这些都是敌视。
朝鲜要的,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松绑。而特朗普能给的,似乎只有一场又一场的“握手秀”。
更重要的是,这六年,地缘政治的“大盘”真的动了。
最大的变数,就是俄乌冲突。
这场冲突,让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彻底破裂。被制裁的俄罗斯,急需弹药和武器。而被制裁的朝鲜,恰好有庞大的常规武器库。
于是我们看到,金正恩高调访问俄罗斯,和普京(Vladimir Putin)在东方航天发射场会面。两国关系迅速升温。
这对朝鲜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朝鲜不再是那个在国际上被彻底孤立的国家了。 它有了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级别的“新伙伴”。这个伙伴不仅能提供经济、粮食援助,还可能在军事技术上(比如卫星)拉它一把。
有了俄罗斯这个“后盾”,朝鲜面对美国的底气,自然就硬了。
以前,朝鲜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依赖于制裁的“缝隙”。现在,它有了新的、更稳定的“外循环”。
所以,当特朗普还在用2018年的老剧本,想用“个人魅力”来空手套白狼时,金正恩已经换了新剧本。
他现在的潜台词是:想见面可以,但不是你来定规矩。你得先拿出诚意——解除制裁。否则,我们有的是朋友,不缺你一个。
热情追求得不到回应,特朗普的“交易艺术家”自尊心受挫。他决定,既然“胡萝卜”没用,那就上“大棒”。
这几天,美国国务院的官员放风了:美国将在未来几天内,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委员会,对7艘朝鲜船只实施制裁。
这可不是小事。
美方指控这些船只“违反联合国制裁规定”,非法出口煤炭和铁矿石(据信是运往中国),每年能给朝鲜带来2亿到4亿美元的收入。
美方说,这笔钱“直接资助了朝鲜的核和弹道导弹计划”。
朋友们,注意一个关键点:这是特朗普政府以来,第一次正式推动联合国层面上的对朝制裁。
这释放的信号极其明确: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,正在从“魅力攻势”转向“极限施压”。
而且,这也不是孤立事件。就在上个月底(2025年9月),美国财政部已经悄悄更新了“特别指定国民清单”(SDN),打击了一批涉及朝鲜武器贩运的网络和资金提供者。
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意思很清楚:既然你不肯体面地坐上谈判桌,那我就掀桌子,先断你的财路。
那么,特朗普这招“硬”的,管用吗?
老实说,悬。
首先,朝鲜被制裁了这么多年,早就练出了一身“抗体”。就像我们常说的,“虱子多了不痒,债多了不愁”。多这7艘船的制裁,少这7艘船的制裁,对朝鲜来说,可能就是换个马甲、换条航线的事。
其次,也是最关键的,特朗普这个提议,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吗?
大概率,通不过。
为什么?
因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委员会,实行的是“共识制”。也就是说,15个成员国,必须全都同意,一个都不能反对。
现在安理会在朝鲜问题上,分裂得厉害。
美国、日本、韩国,还有欧洲国家,主张继续施压,逼朝鲜弃核。
而另外两个“大家伙”——中国和俄罗斯——主张的是放宽制裁,用“人道主义”和“善意”来引诱朝鲜重返谈判桌。
你看,这根本就是两条路。
美国现在要“加码”制裁,中俄怎么可能同意?这个提案,很可能在中俄那里就直接被“卡住”了。
那么,特朗普明知道可能通不过,为什么还要这么干?
这就是政治。这个提案的“象征意义”,远远大于它的“实际意义”。
特朗普在用这个动作,向国内的鹰派、向盟友(日韩)表明他的强硬态度:“我试过软的了,是他不给面子,现在我硬起来了。”
这场“硬碰硬”的戏码,最终会导向哪里?
特朗普的策略变了,但朝鲜的底线也变高了。现在的朝鲜,已经不是当年的“吴下阿蒙”,它完全有资格和美国谈条件。
如果美国的制裁提议(万一)真的奇迹般通过了,那会发生什么?
参考资料里的分析很到位:未来几年,特朗普和金正恩通话的想法,恐怕会彻底落空。反过来,这将刺激朝鲜加速发展它的核武器和导弹技术,半岛的局势只会更加不可控。
说到底,特朗普和金正恩,这两个极具个性的领导人,他们的“个人关系”终究还是敌不过冰冷的地缘政治现实。
那场始于新加坡的“浪漫”握手,在河内碰壁,到了2025年的秋天,算是彻底走进了死胡同。
特朗普失去了耐心,但他失去的,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用“和平”方式解决问题的机会。而金正恩获得了底气,但他面对的,也将是美国更强硬、更没有B计划的“围堵”。
这场游戏,又回到了原点。只是这一次,双方的筹码都更大了,赌局也更危险了。